首页>> 特色文化>> 关公文化>>正文

关公文化

研究关公文化的关公后裔

10余年间,关新刚共编撰关于关公文化的各类著作10余本,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有关论文、故事等30余篇,可谓关氏后裔河东研究关公文化第一人
 

〖核心提示〗


  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把关羽描述成一个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和威震华夏的勇将。1800余年来,关公在人们心中已是由人而侯,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运城是关公故里,作为关公第68代嫡孙的关新刚先生出生在和关公有着密切关系的关公故里关氏后裔集聚地——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他以“尊重历史,客观详实,竭力搜集,弘扬故里”为理念,倾心研究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十余年间,关新刚共编辑出版有关关公文化各类书籍10余本,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论文、故事等文章30余篇,成为关氏后裔河东研究关公文化第一人。
  “四海志士同谱春秋;全球华人共祭关帝”。2016年9月23日,山西运城第27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和金秋大祭在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前隆重举行。此时此刻,远在外地的世界关公文化总会常务副主席关新刚先生却因缺席而遗憾。因为他不仅是关氏后裔第68代嫡孙和河东关公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最初策划此次活动的发起人。面对电视直播,他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他和关公剪不断的情缘。
 

故乡故土皆关情


  关新刚出生在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据《关圣帝君图志谱系》《安邑县志》及西古村《关氏家谱》记载:当年关公杀了恶霸吕熊党族后,官府对该地关姓之族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在关公家乡常平村除其父母双双投井身亡外,其余关姓族人纷纷外逃,大多逃到了40余里外的西古村,因而西古村也曾叫圣裔庄。
  从东汉末期至今,1000多年来,关公嫡系后裔一直在这个涑水河畔的小村里生息繁衍。1959年,关新刚就出生在这个充满关公文化遗迹和关公传说的地方。幼年的他是听着父辈口中的关公故事长大的。先祖的忠义仁勇精神打小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当然,当年他对关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感性层面。
  真正促使关新刚对关公和关公文化逐渐进入理性认识是他参加工作,担任盐湖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以后。他了解到,1000多年来,关公文化源远流长,关公的影响和魅力更是远播海内外。作为关公后裔,研究关公文化既是传承,也是义务和责任。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关新刚就开始搜集整理有关关公和关公文化方面的资料、信息。说时容易做时难,三国距今1800余年,要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并非易事。常平村是关公的故乡为何没有一户姓关?如何确定西古村就是关公后裔的集聚地?关姓的由来和关公的先祖是谁?关公19岁之前在家乡的活动有哪些?这一切都有待考证。
  关新刚决定先从自己的家乡西古村入手考证。西古村原名古村,公元179年,关公因杀恶霸吕熊出逃后,豪霸之徒勾结官府欲将关姓一族灭门,常平村的关姓族人无奈隐姓埋名,逃到此处。后来历代王朝对关公极力推崇,关公崇拜者遍及全国,西古村人才得以在村堡门楼上刻上“圣裔庄”,并镶有关圣后裔牌匾。公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所以其后裔居住的村庄称为“圣裔庄”应无异。清朝年间,西古村关姓人家在村东建立一座“刘关张”结义庙,因村在庙西,所以村子此后被称为“西古村”。
  据《安邑县志·古迹篇》记载:“关帝后裔由解州迁往本邑古村(即西古村)”,“前清世袭五经博士,豁免差役以示崇异”再次表明了官府对关公的崇拜以及对关姓族人的认可和关照。
  考证中,关新刚发现关公氏族迁往西古村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帝远祖关龙逄在本邑,帝后裔关朗亦葬于古村西北高原。关龙逄,河东安邑人。据《通志·氏族略》以及《姓源》记载,关龙逄曾因封为陇西关中王,被赐姓为关。《史书》记载:“桀不道,有谏者辄杀之。”关龙逄为向夏桀进谏而死,后人赞誉他为“忠谏第一人”。关朗,关姓后裔,河东人氏,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隐士,中国易经史重要奠基人之一。关新刚据此写出《忠谏关龙逄》和《易学大师关朗》两本书,引起各界关注。
  1993年2月24日,关公研究会、关公基金会、关氏宗亲会联办“关公巡游河东活动”。一大早,关新刚一行人驱车到解州恭迎圣尊,先到关公家乡常平村,又到关公后裔族居地西古村,再到关姓颇多的龙居镇小曲村,最后回到解州关帝庙。巡游几十里路程,别人都是坐在前面车棚,关新刚作为关公后裔坐在后面车厢扶着圣尊。下车时,手都冻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
  后来,关新刚在关公故里常平乡任党委书记兼乡长,这给他研究关公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寻踪觅迹怀先祖


  关新刚到常平乡后,工作变了,但痴迷关公研究,执着关公文化的信念没有变。
  当时,常平关帝家庙还没完全开放,就连关新刚这个“关公迷”都没有仔仔细细品味过家庙的魅力。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关新刚一个人悄悄走进了家庙。随意漫步,边走边看。
  庙内古柏林立,苍翠挺拔,形如云朵的云柏、状同凤鸟的凤柏似乎在述说着一个个美妙动人的传说。
  献殿与正殿相接处东西两侧各有一棵粗大的古柏,东状龙、西状虎,堪称天造地设神灵之作。
  正殿关公身着衮袍,头戴冕旒冠,双手持笏凝神危坐,神态刚健沉稳,兼备武将风范和帝王威严。
  正殿后为寝宫,东为关平夫妇殿,西为关兴夫妇殿,店内皆有彩塑像,当属罕见佳品。
  圣祖殿,位庙内北端,正面置关公始祖关龙逄彩塑像,东侧为曾祖、祖、父三祖,西侧为三组夫人,相互对应,关新刚仿佛听见一家人正在亲亲热热地拉家常……
  井塔,相传关公当年打死恶霸逃往他乡,父母为断其念想投井身亡,后人于此投井处建塔以示纪念。关新刚移步至此,难以挪脚,心情沉重,伫立良久。
  走出家庙,已是太阳落山,关新刚再次凝视石坊门中间“关王故里”四个大字,仿佛看到先祖当年离家出走,桃园结义,驰骋疆场,威震华夏的高大形象。瞬间感受到作为关公后人的那份荣耀和沉甸甸的责任。
  有了责任肩上就有了担子,由于关新刚带领常平乡政府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使得1998年的“关公千年大祭活动”在常平村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首次采用仿古祭祀,关公后裔首次亮相,首次有了关公文化宣传员。
  多年来,关新刚为研究关公、宣传关公,整理编撰,实地考证,从未间断。他认为,关公精神的内涵就是忠义仁勇,弘扬关公文化,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无论国内国外,关新刚所到之处,均受到关公信徒的尊重和欢迎。
  为使海内外关公信徒知道“关公故里在常平,关公后裔在西古”。关新刚不失时机地进行推介。他在接待旅澳华侨高永快来运城朝拜关公时,为其介绍了关公嫡系西古村的情况,高先生欣然前去朝拜,并为该村捐款20万元。


著书立说颂关公


  近年,退居二线的关新刚先后编撰了《关公在河东》《经典三国》《关公与关公文化》等书籍。编写最为艰难的是《关氏族谱》。他在该书封面上写了这样几句话:“一幅记述关姓之族三千七百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卷;一份承载关公嫡孙一千八百余年沉浮兴衰的文化遗产;一道皇帝五次曾为其颁旨御赐的河东圣裔庄变迁轨迹;一本数世珍藏代代相传权贵达人为其赞许的谱叙之源。”编修族谱中,关新刚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搜集相关资料,翻阅借鉴其他族谱。历时3年,终于使这本30余万字的族谱面世。
  关新刚说:“天下关姓一家亲,运城是咱共同的根。”为了弘扬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他在搜集、整理、编撰关公文化的过程中,备受熬夜之苦,采集之难,同时也体验到了收获的甘甜。“三更灯火五更鸡”是对他研究关公文化的真实写照。说来也许大家不信,关新刚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不会喝酒,甚至连电视节目都很少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关公文化研究上。除了参加各类关公活动,一有空闲,就坐在电脑前查看、修订资料。就连洗脚时都把水盆放在电脑下,一边泡脚,一边研究。有时,实在累得不行,就趴在电脑桌上睡着了,醒来又接着干。
  “运城是关公故里,关公精神的基因已融入关乡儿女的血脉。海内外华人、华夏关氏后裔到关公故里朝拜关公,认祖归宗,是希望能从这里找到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薪火。关公精神已不仅仅是关姓人的行为准则,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关新刚如是说。作为运城市关公文化学会会长的关新刚觉得研究关公文化不仅是传承而且需要传授。他和会员们多次一起赴单位、进企业、上学校宣讲关公文化。
  前不久,运城市为进一步用关公文化提升城市魅力,用关公精神加强全民修养,组织专家编撰大型史料丛书《关公全书》,该书共分16卷。关新刚负责编撰“关氏族谱”一卷,共50万字,11月中旬他已修改定稿。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新刚先祖关公这首写给刘备的《关帝风雨竹》的小诗,是关公人品的自我表白,也促使关新刚在研究关公文化的道路上不断跋涉。
 

〖相关链接〗


关新刚微档案

关新刚,男,1959年出生,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人,关公第六十八代嫡孙。现任世界关公文化总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关氏宗亲联谊总会创会会长、关公故里关氏宗亲会名誉会长、运城市关公文化学会会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事研究关公文化以来,曾多次参加关公文化纪念活动,出席关公文化研讨会议,组织关公文化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宣讲,在报刊发表有关关公文化的文章30余篇,著有《关公在河东》《圣裔庄·西古村关氏家谱》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