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陶寺遗址曾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后命名为陶寺文化,主要分布在晋南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北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发掘。目前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陶寺遗址规模宏大,都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达到中国史前时期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陶寺文化的发现和确立,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山西,襄汾,陶寺。“隐姓埋名”几千年的土地,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接力发掘,神秘面纱逐渐被掀开。
中华文明起源,是从依据甲骨文判定的商代晚期开始算起,还是从“禹传子家天下”开始绵延,抑或可从陶寺埋藏四千年的遗址中寻找线索?传说中的尧都在哪?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中国”在哪里?四千年前是原始部落,还是有了初期的国家形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崇山(俗称塔儿山)西麓,陶寺遗址。
探史前古城遗址
清明时节,记者沿着乡间小路去拜谒这片隐于广阔田野中的史前遗迹,走近远古的故国、尘封的京华。
陶寺遗址,靠近陶寺村南。遗址东西宽约2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
20世纪50年代,陶寺遗址被发现。1978—1984年进行第一阶段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相近,可资佐证的遗迹和遗物,并确定了陶寺文化。1993年,国务院将陶寺文化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2001年的发掘中,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总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确立了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经过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的进一步调查、钻探和发掘,最终确定了陶寺中期城址之前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的存在。2002—2003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陶寺遗址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聚落反映社会组织”的子课题。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城址内东北部确立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约公元前2300—前2100年),发现了宫殿区、祭祀区等。